50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:多为子女教育,融资是最大难题|《财经》特稿
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谋生的时代背景下,农民工返乡就业、创业构成一场逆向运动。
这场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:一方面是城市公共政策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限制长久存在,如城市户籍的门槛、高昂的房价、不完全的社会保障、难得的城市入学机会等等都对农民工构成一种推力;另一方面是农村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背景下也出现新的生机,优美的生态环境、与城市接轨时的机会,以及国家政策的动员,对农民工返乡构成一种拉力。
推拉之间,经过权衡,部分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。据人社部测算,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接近500万。
2017年底,中共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,明确提出,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,拓宽增收渠道”。可以预见,各级政府将以更大力度动员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立一份事业。
那么,作为主角的农民工,他们的返乡创业之路走得顺利吗?《财经》记者前往多个省市展开调查。
——编者
近年返乡农民工创业人数大幅增加,融资成为他们创业路上的最大障碍,中央的鼓励政策也在现实中未真正落实
《财经》记者 熊平平/文 朱弢/编辑
(湖北省麻城市龟山镇农民熊保国、熊定国兄弟早年返乡创业,后因效益不佳,重新返回苏州等地务工。刘阳/拍摄)
回乡从头开始
数位湖北麻城的外出务工农民,近年来逐渐离开了曾长期工作的沿海城市,回到家乡创业,有的从事种植、养殖,有的依托城区建设投身建材、装修市场,问及创业处境,喜忧参半。
麻城市坐落于湖北省东北部,与安徽、河南两省接壤,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,城镇人口21.62万,农村人口95.3万。这里是湖北省典型的人口输出地区,大部分农民会外出务工,江苏苏州下辖的太仓和昆山是麻城最大的务工流入地,其次是广东东莞。
陈光富夫妇及熊福安曾长期在江苏苏州打工,黄丹、查盛平则常年在东莞务工,如今他们都回到麻城创业。
陈光富夫妇是麻城市木子店镇天井山村连二井湾村民,今年44岁。陈光富有三个兄弟,都常年在苏州打工,二哥陈光华在苏州拥有数个企业,在当地属于能人,而陈光富夫妇一直徘徊于工厂和建筑工地之间。
在外漂泊十多年后,陈光富夫妇几年前选择回到家乡,干起了养殖。他们在村子临近马路的地方租下场地,盖猪圈,买猪仔,聘请防疫师傅,“巅峰时期养猪量在400余头,近年猪肉市价下跌严重,缩减规模,当前数量在100头左右”,除了养猪,夫妇两还养了30多只羊、100多只鸡鸭。
“每天除了查看田间地头的粮食蔬菜,就是喂猪、清理猪圈”,陈光富说,接送女儿上学也是他和妻子日常重要工作,由于村里小学条件不好,陈光富将女儿送到30公里外的木子店镇上小学,每天开车接送。
年过五十的熊福安是龟山镇梨树山村叶家河村民,在苏州等地务工20余年后,“感觉上了年纪,而且女儿需要照顾”,2013年,他回到叶家河,不再外出。
熊福安回乡后身兼数业。首先,他邀约邻村一位村民及一位有种植经验的安徽农民,承包了10亩山林,前期投资6万元,三人一起合伙种植天麻、茯苓等药材;其次,他还在当地一家小型水电站担任发电员,对他来说,这份工作的好处是只在晚上上班,不影响白天干活;另外,他并没有放弃种粮的老本行,虽然觉得粮食价格太低,不舍得“贱卖”,但一家人的口粮却也因此有了着落。
与陈光富、熊福安回村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不同。黄丹、查盛平把他们返乡后的落脚点放在了麻城市区。
黄丹是麻城宋埠镇村民,1998年她20岁时就在东莞长安一家台资电子厂打工。此后几年间,她从流水线包装女工做起,成为一家灯饰公司的销售部经理,每月收入8000元左右。
2015年,因为女儿不能在外地参加高考,黄丹决定尽早送她回家乡上学,以适应环境。于是她带着女儿返乡,与仍在广东中山工作的丈夫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。
黄丹把女儿送入麻城市华英中学读初一,属于当地优质私立中学。同时,她选择在麻城市区开了一家灯饰商城,因为早年在中山工作时就从事该行业,对灯饰非常熟悉,因为能拿到物美价廉的货源,生意渐有起色。
黄丹表示,相较她在中山灯具公司做部门经理,收入有所下降,且家庭分居,颇有遗憾,但如今在县城有自己的一家灯具商城,算是圆了多年的梦想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